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创建于1908年,是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直属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任务。1980年被批准为(原)卫生部全国精神科医师进修基地,2000年成立全国第一所精神卫生学院。目前拥有精神病学、应用心理学、临床心理学3个研究生培养与学位授予点,是国家首批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北京市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地。
近年来,我院以“建设国际知名精神卫生机构”为愿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交流模式,不断增进对外交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及国际合作项目的广度与深度,努力提升我院在国际精神卫生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促进了国际精神卫生科技成果在国内的转化和应用。
一、招收条件
1.国内外高水平高校或高水平研究机构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2年,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的非在职人员;
2.申报人员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在较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至少1篇。
二、招收专业
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中医内科学、心理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
三、薪资待遇及其他
1.薪酬待遇:享受所聘岗位职务工资待遇;根据在站期间实施的科研及科技转化成果及贡献协商确定薪酬补贴标准,可采用多种形式按劳定酬;在站期间享受科研绩效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万元/项,面上项目20万元/项,另外匹配50%研究经费;其他项目以及论文发表按照科研绩效相关办法发放。基础工资薪酬待遇税前不低于20万元/年(不含科研绩效奖励),科研绩效奖励另计。
2.住房保障:医院提供博士后公寓。
3.科研支持:在站期间可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设立的博士后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及校内科研项目。
4.其他待遇:享受全国博管会关于出站博士后户口迁移及家属户口随迁等政策;博士后符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的,可以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博士后出站考核成绩突出且满足医院公开招聘任职条件者,可优先留院工作。
四、报名方式
申请入站人员者可与医院人力资源处或拟合作导师联系,并将电子版个人材料提交给医院人力资源处审核,邮件请以“博士后申请应聘材料-本人姓名-高校人才网”为标题。申请者应保证本人所提供的材料真实性,如有弄虚作假行为,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造成的后果由申请者自负。
医院进行资格审核和进站考核,考核通过者医院上报学校审批。
医院全年面向国内外招收博士后人员。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夏老师
联系电话:010-58303042
邮箱:anding_renshi@sina.com
合作导师简介
王刚教授
导师简介:
王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
国内率先提出了抑郁症“量化治疗(measurement-basedcare)”的理念,推动了我国抑郁症临床治疗模式从粗放的经验性治疗向精细的量化治疗的转变,研究成果写入中国及加拿大抑郁障碍相关指南。连续牵头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现担任科技部“中国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抑郁症的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项目负责人。引领了国内精神科临床试验评价体系、创新药物和仿制药物的临床开发。依托高质量的抑郁症队列和样本库,开展精准医学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是国内精神科领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搭建了京津冀精神疾病大数据平台,开发了多项数字医疗产品,建立了抑郁症全病程数字化管理平台。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85篇,其中SCI论文101篇,总IF441.23分,IF>10分5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4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7项。作为工作组组长主持编写《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国抑郁障碍诊疗规范》。作为主编和副主编编写《药物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丛书-精神科药物分册》、《精神病学》(第四版)、《精神疾病公共数据元开发》等专著6部。以第一和第二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两项。
研究方向:抑郁症的创新诊疗技术研究、创新药物研发、医工交叉研究
招收人数:2人
招收条件:具有临床研究或人工智能或生物信息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李占江教授
导师简介:
李占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主任。
近20年来带领团队围绕常见精神疾病开展了系列基础研究和认知行为治疗研究,是我国在认知行为治疗领域技术引进最早、科研成果最多的高影响力中心。目前作为国内认知行为治疗及焦虑障碍研究的领军人才,担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焦虑障碍研究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认知行为治疗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认知行为治疗研究协作组组长/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医学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等职务。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焦虑障碍复发干预技术与新型综合干预模式研究,并先后承担中央保健委、科技部、教育部、国自然基金委、WHO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1余项,承担首发基金、扬帆计划、北自然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110余篇,主编和参与编写(译)书籍30余册,软件著作权10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研究方向:焦虑障碍基础与临床招收人数:1人招收条件:具有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贾竑晓教授
导师简介:
贾竑晓,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团队负责人、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神志病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神志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神志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早期精神障碍研究协会会员。北京“优秀名中医”,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早期精神病的识别和干预,人格解体发病的认知神经基础,中医五神藏理论的基础和临床。主持国家及省厅级科研课题3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文核心外期刊论文130余篇,SCI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6部,获科研成果奖3项,获得国家专利1项。
研究方向:人格解体发病的认知神经基础;中医五神藏理论的认知神经基础及临床应用
招收人数:2人
招收条件:具有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中医脑病等相关专业背景。
郑毅教授
导师简介:
郑毅,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病学团队首席专家,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兼任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执委,亚洲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前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儿童精神医学组副组长,中华精神科杂志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委以及多家杂志编委。
目前承担科技部十三五慢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干预策略研究”,北京市科委脑认知与脑医学研究“儿童精神分裂症早期预警与生物标志物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科研文章100余篇,SCI收录3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和教材30余部,主编国家级疾病防治指南3部。带领团队首次完成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国内首次在汉族抽动障碍人群中发现DRD4*7R等位基因,首次报道抽动障碍的传递存在亲源特异性表达和遗传印记机制,首次从功能影像学的角度阐释了抽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基底核。国内最早提出了“难治性抽动障碍”的概念和界定标准,完善了抽动障碍的诊断体系。荣获2012年中华医学会科技三等奖、2014年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IACAPAP)突出贡献、2017年“儿童抽动障碍诊治新技术”荣获北京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8年“儿童抽动障碍基础与临床”获得北京市科技奖三等奖。
研究方向:儿童精神医学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具有临床医学、精神病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王传跃教授
导师简介:
王传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分裂症专家团队首席专家。曾获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中国医师奖、北京市卫生人才“十”层次人选、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六届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奖。参与教材和专著编写40余部,多次获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奖,带领团队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培养硕士生毕业39名、博士生毕业14名、博士后出站1名。
研究方向为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和生物标志物研究。目前致力于感知觉认知加工缺陷在精神病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局级课题30余项。已发表论著370余篇,SCI收录论著190余篇。代表性成果在《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SchizophreniaBulletin》发表。曾获北京市科委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创新型成果、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20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研究方向:精神分裂症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精神病早期干预
招收人数:2人
招收条件:具有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基础医学、神经科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李人教授
导师简介:李人,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精神分裂症研究所所长、神经精神专业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用于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客观生物标记物和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1)抗精神病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药物与性别的关系。2016年建立第一个神经内分泌相关的双相情感障碍动物转基因动物模型,首次在基因水平证明抗抑郁药物对于雌激素的依赖性。(2)脑源性雌激素缺乏可以导致女性老年痴呆症提前发生,早期适量服用雌激素可以改善学习记忆,防止老年痴呆症发生。(3)创新建立检测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生物标记物,填补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空白。(4)合作研发精神疾病预警和跟踪系统,为精神分裂和抑郁病人提供可穿戴式,无创伤的设备,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5)提出性染色体失活在精神分裂病人中的重要性,开发临床可使用的血液生物指标,为精准医疗打下理论基础。(6)寻找衰老与相关疾病连接性靶点,解析大脑衰老基础与机制,为减缓脑衰老,预防或延迟老年神经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至今主持或参与国自然,北京脑计划和科技部十三五精准医学研究基金等10余项课题,包括国自然面上课题“阿尔茨海默病的新靶点--脑特异雌激素合成酶”,国自然重大培育项目“β分泌酶在大脑衰老和退行性变化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北京市科技计划“儿童精神分裂症遗传与环境致病风险及预警体系的研究”、“精神分裂症精确化诊断技术研究”,“十三五”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重大专项“老年睡眠障碍调控干预技术措施研究”,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面向抑郁症智能诊疗的可解释对话系统研究”等,开发诊疗精神疾病研究方法2项(申请3项专利),自2014年回国任职以来发表SCI论文40篇(最高影响因子11.5,总影响因子为169)。
研究方向:精神疾病诊疗客观生物标记物及技术
招收人数:1人招收条件:具有神经生物、生物信息、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杜静教授
导师简介:
杜静,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至2012年间曾任美国国立卫生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美国精神药理学会(ACNP)正式会员。
主要从事精神疾病相关基因和中药植物有效单体如虫草素、灵芝酸、灰树花多糖、冬凌草甲素等等,对神经免疫、线粒体功能、和神经突触功能的调节,以及对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老年痴呆症的分子细胞病理学和行为药理机制的研究。利用蛋白组学、分子敲除、细胞功能、脑形态和行为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精神疾病新的发病机理及开发新药的设想,共申报10项中国和国际新药发明专利,其中4项已经授权。共发表SCI论文62篇,累计影响因子(IF)377.277。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2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累计影响因子(IF)193.33。被11个科学期刊(包括生物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杂志)邀请为审稿人。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市基金。发表专著4篇,参编三篇。
研究方向:神经精神药理
招收人数:1人
招收条件:具有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相关专业背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www.ccmu.edu.cn/gg_12897/zp_12907/8c3be76e830e478bb4d52196c83309d6.htm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资讯请关注高才博士后微信公众号(微信号:bshjob)。
更多最新医学人才招聘资讯请关注高才医学微信公众号(微信号:yxrcjob)。